top of page

近期轟動全台的新聞事件與疾病探討

台灣近期新聞接連發生隨機殺人案件、精神住院患者脫逃等事件,在新聞上不僅以聳動的標題,更翻出10年前類似殺人事件,做今昔對比。


一則則被冠上精神疾病、精神鑑定、監護宣告、或是殺人者無罪定讞等標語,不僅造成民眾人心惶惶、更出現許多對於精神疾患直觀而誤解言論,如:「現在殺人犯罪,只要說有精神疾患,都可被判無罪,逃脫死刑。」


其實精神疾病分類非常多種,包含:思覺失調症(舊名精神分裂症)、妄想症、憂鬱症、雙極性情感疾患(舊名躁鬱症)、器質性(其他疾病間接引發,如:腦傷)及物質(使用非法物質)引發的精神疾病、創傷後症候群等,其表現上也有不同的輕重症狀,多數的精神疾病患者,在社交上都是呈現害怕和退縮的狀況。


精神症狀有各式各樣的表現,一般而言,可以考慮下列五個層面(ABCDS)的表現:

(1)情緒情感(Affect):持續憂鬱,焦慮,易怒,暴躁,過度欣快等。

(2)行為(Behavior):行動遲緩,坐立不安,怪異行為,自傷暴力行為,酒精藥物濫用等。

(3)認知思考(Cognition):妄想,幻覺,悲觀意念,自殺想法,記憶注意力減退等。

(4)生理驅力(Drive):失眠,食慾增加或減退,性慾增加或減退。

(5)身體症狀(Somaticsymptoms):與情緒有關的身體不舒服,如心悸,胸悶等。或是身體虛弱不舒服,但是到處做檢查也查不出原因。


如果以上的精神症狀,已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,如: 食衣住行困難、無法清晰思考和表達、無法與人溝通互動,並造成社交障礙,就可能需要就醫。


研究數據顯示,經過治療、控制良好的思覺失調患者,發生攻擊行為的比例並未比一般人更高。少數社會事件強化了思覺失調的暴力攻擊印象,與科學事實未必相符!


這也就是為何民眾會將殺人事件與思覺失調症畫上等號,那是因為媒體聳動的標題大肆報導,強調了精神疾患與傷人事件的連結而深植民眾心中


因此當民眾一聽到「精神」相關字眼就避之唯恐不及,長期下來使精神疾患被「汙名化」,而汙名化與偏見不僅深植在一般民眾心中,也深深影響著精障者,使其在心中烙下刻板印象,強烈的自我否定與懷疑、不但影響精障者的家庭、人際、工作等,疾病的標籤更使精障者逐漸對自身與未來毫無憧憬、漸漸忘了自己也是「人」的事實,導致有需求想至身心科的民眾也要畏縮就診,深怕被周遭親友得知自己友在身心科就診。


正確認識精神疾病,早期發現早期治療,可積極的預防疾病發生,對你我而言,都是非常重要的,若身旁的家人朋友有情緒上等困擾,建議提早就診,透過專業的醫師及心理師,陪伴其度過人生的低潮時刻。


胡耿豪身心精神科診所

地點:基隆市安樂區武嶺街85號

電話:(02)2431-0311

19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